说课稿

时间:2025-07-07 00:15:04
【精品】说课稿集合七篇

【精品】说课稿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一)本课的第一层次我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并总结规律。为此,我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动。

1. “看”: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导入,由“猜图”引出后面的排列,并指出像这样的排列就是一一间隔排列,引出今天的课题。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间隔排列,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列。这样就更多了解到间隔排列的普遍性。

然后呈现兔子庄园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来认识“两端物体”相同。

2. 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是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 把同组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地圈出来,体验“相差1个”是合理的。

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数量相差1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于是,我抛砖引玉,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圈在一个圈里。让学生仿照样子圈一圈,圈的结果是多余1只兔子,表明兔子与蘑菇像图画里那样排列,兔子应该比蘑菇多1个。按照圈兔子与蘑菇那样,把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同理圈一圈,能够发现多余1个夹子或1根木桩,并且体会同组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再次验证规律的操作题:让学生自选两种图形,画一组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并一一对应圈一圈,看看是否符合规律。这样既能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又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4. 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于是我设计了“考考你”的环节,提出问题1:“16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间隔排列,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则可以利用规律或者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决。另外问题2:“把16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仿照上面来说。然后把两种问题比较一下,为什么两小题的条件都是16,但结果却不一样呢?这样的设计情境里的物体增加了,排列规律没有改变,学生对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的规律有了更丰富的体会。

(二)本课的第二层次,学生接着探索两端物体不同的间隔排列规律。

1. 通过呈现规律的变式进一步丰富认识。

我直观出示一组间隔排列,让学生观察与之前的不同点。那这里面又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再通过圈一圈的办法发现正好能一一对应,就很直观地能发现两端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三)第三层次,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规律的应用。

接下来的男生女生来排队的游戏,则是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了。利用三男三女来根据指令排队,生生互动。第一个指令能很容易完成,但第二个指令学生就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里的解决办法不限制学生,可以多样。

游戏继续:出示4个男生图,让学生利用先前准备好的学具先合作摆一摆,并找出最少需要几个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间隔排列拍成一排?最多呢?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一系列的活动则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四)第四层次 回顾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交流体会、享受喜悦、保持兴趣、积累经验

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可以组织学生想想研究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什么特点,开展了哪些活动,采用了哪些方法,经历了哪些活动,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表示这个规律……要让学生体会自己是成功者,因为间隔排列的规律不是教科书或老师告诉的,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平时经常使用的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探索规律,使探索规律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需要科学的态度,既要大胆猜想,又要及时验证;体会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乐趣,虽然过程有些艰苦,但成功的快乐暖心田……

(五)拓展延伸

要离开兔子庄园了,老师出示红花蓝花一一间隔排列围城的花环送给兔子,这个间隔排列中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让学生从排成一排的间隔排列中转而提升到围成一圈的间隔排列中去,并引导学生将封闭的间隔排列转化成两端不同的间隔排列的规律是一样的。最后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希望孩子们能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并发现规律。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的课题是《成语大世界》。这是一堂五年级的语文学科活动课,这堂课是在电子阅览室上的,采用PPT和网络相结合的方式顺利、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在语文课内外学习中积累了一定量的成语,但杂乱无章。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并灵活运用已学的成语,学习分类整理成语,扩大成语积累量,培养热爱成语的情感;难点是提高积累成语的效率。为此,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游览“成语大世界”的情境,引领学生游览各类成语园地,并适时采用小组合作、“我演你猜”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能力;我自行设计的“成语分类大全”网页,囊括了比较全面的各类成语,学生在课堂上点击相关类别的成语网页,搜索较全面的分类成语,大大提高了积累成语的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

一、故事导入,动画小短片中,小李用了许多成语向美国人介绍中国,美国人感叹——“成语真奇妙!”引发学生积累成语的欲望,自然导入课题。

二、学生运用已积累的成语闯三关,激活学生思维。

三、畅游成语 ……此处隐藏8838个字……帮互学,一起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同学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爬的呢?(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同学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要求同学自由地寻找伙伴学习自身喜欢的段落,然后让他们一起学习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同学对自身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测,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2、合作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1)首先引导同学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鼓励同学用一句话说出自身看了课件的感受。接着老师问,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舒畅吗?那么该怎样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慢一些、美一些,边读头脑中边浮现出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同学练读、评议,读出美感。(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填空练习,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另外,通过感情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丰富同学的想像力。)

2)放手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交流。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拿起彩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一过程,不只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同学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同学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同学为主体的精神。)

(3)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

2)演一演。我先制作好动画课件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同学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同学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3)议一议。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同学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需再长一只新脚。(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同学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同学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是“丰富同学语言积累”的佳作。(本环节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熟读成诵,丰富同学的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同学提出问题,并且带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同学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安排的作业是:以《我发现____________》写片段。

说课稿 篇7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创设一个广阔的、自由的、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去感悟、去创造,尽情地表现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下面就结合《雪被子》的教学,谈谈这节课的设想。

我执教的是《雪被子》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读懂课文,懂得大雪能给麦苗保暖,使麦子丰收。

2 、理解“暖烘烘、丰收”,能给雪被子写一句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

下面具体谈谈几点做法:

一、 创设情境,给学生感受的空间。

《雪被子》这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冬天下雪的画面,如何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学中,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这样一幅雪花飘扬的动画: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小雪花漫天飞舞,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看着动人的画面,听着舒缓的音乐,学生立即进入了冬天下 雪的美丽情境,感受到了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动感。

二、 音乐渲染,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新语文课程标准讲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

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学就有着不解之缘。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能给人以丰富的情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产生情感的共鸣,激起想象的欲望。《雪被子》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小麦苗正在雪被子下面做着快乐的梦,在教学这段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我设计了这么一段话:小麦苗盖着厚厚的雪被子,暖烘烘的,睡啊,睡啊,慢慢地睡着了;想啊,想啊 …… 力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做梦的情境,随后,一段《爱之梦》的音乐萦绕上空,学生不由自主地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属于自我的这块空间。凭着音乐的渲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 角色转换,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语文是一门最能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学科,我们要让孩

子在课堂里释放情感。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情感容易被感染,让他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情境,会渲染整个学习情境,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麦苗,睡在厚厚的雪被子下面,听着北风的吼叫声,问学生:“你们觉得冷吗?为什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深刻体验到了当时的情境,进一步明白:雪被子能给小麦苗保暖,北风是吹不跑雪被子的这个科学道理。又如,教学第三段小麦苗做快乐的梦时,听着欢快的音乐,看着小麦苗尽情地跳舞,学生都不由自主地摇动身体,觉得自己也变成了小麦苗,体会到麦苗穿着小绿裙,健康成长的快乐心情。

四、 以读促思,给学生感悟的空间。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雪被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带着疑问去读书,带着情感去读书,让他们轻轻地读读,静静地想想,想想读读,创造一个自由的、自读自悟的学习空间。

五、读写结合,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一个好的教师在于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潜质,为学生搭建创造的舞台,给孩子一方创造的天地, 达到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效果。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充分的自我感受、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想象过程,此时的情绪是高涨饱满、兴奋激动的,抓住这最佳时机,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练习:小麦苗悄悄地对雪被子说: 。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想象写话,使课堂成为孩子创造的天地!

《【精品】说课稿集合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