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7-12 06:00:07
【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天上的星星》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批读课文。本组课文体现的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珍惜生活。

《天上的星星》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文章。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星星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迷人的印象、关于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文章以不拘一格的笔墨,显示出作者精彩叙事和真切状物的技巧。课文先写了“我们”小时候好奇地数星星,看见繁星满天,快活地向星星招手;接着写了月明星稀让 “我们”大吃一惊,可怜这些没精打采的星星;最后写了“我们”无意中找到了躲藏在溪水中的星星,并且保守着这个孩子的秘密。课文描写了繁星满空和月明星稀时的景象,刻画了一群孩子天真童稚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中多处地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结合大量天真的想象,文字优美,极具欣赏性和可读性。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本课用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

2、 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和文本对话,把自己的体会批写出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欣赏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批读,感受文章的童贞童趣,想象繁星满天、月明星稀的画面,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对童年的怀念。

2、 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有关童年生活的片段练习。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文采优美,贴近孩子生活,那么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想象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文章的繁星满天、月明星稀两个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感。

2、批读法。批读文旨在加强教材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积极思考,随文旁批。批读作为语文阅读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在本课充分体现批读更能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3、读写结合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读写结合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的心路历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充满诗意的想象导入新课:

1、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回到童年。你是否会在夏夜的星空下,坐在院子的小凳上,仰望深蓝的天空,数着那一颗颗眨着眼睛的星星。突然,有一颗星星提着灯笼在走……它到哪里去了呢?是睡觉了吗?还是偷懒去了?想去看看吗?齐读课题:《天上的星星》,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语言产生了美好的联想,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奠定了本文那充满想象魅力的基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你在天空中看到了什么呢?带着问题,自己大声读课文,看看答案是否找到。

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知情况,并相互评价。这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这样他们可以在听别人读的时候纠正自己,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和成就感。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仿照旁批,联系生活实际,批注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方法,对课文有初步的整体感知。同时针对批读课文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小组交流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1、 在孩子们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问:课文主要为我们描述了哪些画面?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繁星满天、月明星稀

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这两幅画面是课文重点,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想象描写,很能体现作者写作功力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揣摩作者的表达手法,也是最能体现作者童贞童趣的段落,因此需要细细品读。我没有按课文描写的顺序来要求学生去感悟,而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这样问:

孩子们,你喜欢哪一幅画面,你就细细地读,细细地咀嚼:要求是:

想想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为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繁星满天”景象的感受。再一次有目的地作旁批。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自由和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学习。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领悟作者描写的画面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作者看星星的心情,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阅读教学目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到作者的心情是好奇、快活。(板书)

学生提到 “奇迹”“热闹”“快活”等词。我就倾听学生发言,抓住适当的机会理解。例如:学生读到:“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地出现了。啊,两课,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就是这般迅速出现,愈数愈多。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要开什么盛会呢?”

我问到:奇迹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奇迹指什么呢?为什么说是奇迹呢?从“奇迹”一词中,你读懂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当你也看到这样的奇迹你的心情会怎么样?来读读。让我们也看到你所描述的奇迹吧!

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明白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换位思考和想象情景品读,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体会到了作者那欣喜的心情,以及字里行间透露的童真童趣。因为孩子的心总是相通的。这也是体现了新课标中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作者情感的教学理念。

3、 根据学生的思路,当孩子读到“月明星稀”的景象时,心情也随着作者一下子低落。孩子们会说:我们很吃惊,可怜。(板书)

于是我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你们眼前那宝石般的星星消失了,你们想想他们到那里去了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请你想象星星们会怎么样?请你写一段话。

学生的情感蓄积到这里,已经 要爆发了。于是纷纷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星星,还会用上书上的语言。很快,一大段一大段的寻找星星的文字出来了。

这样的读写训练实则是和作者对话,和作者 ……此处隐藏12872个字……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说课稿 篇7

“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下面从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同时要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对定理的推理有所补充,但抽象思维还不够,由于学生学习知识还是以现象描述为主要方式,而且学习的个性差异也比较大。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能对个别程度较好的学生有所侧重,这与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3、学习定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相当广泛,它是几何学最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教学难点是三角形定理的推证,原因有两点:

1、 教材上所有证法实际上是同一法,这种方法学生未接触过。

2、 在补充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法中,还利用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由于这两个原因,使得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证成为难点。

三、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引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通过投影仪进行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会设疑”,“会尝试”、“学习有得必先疑”,只有产生疑问,学习才有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所作的平行线与中位线重合吗”,“为什么会重合”,“重合后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些问题产生疑问。问题的解决就使得旧知识的缺陷,得以弥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比如在教学中,推证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以后,还应再尝试,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看是否可行。通过自己的亲自尝试,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通过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潜移默化地学到了诸如发现法、模仿法等。

五、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经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平分第三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个概念同时板书课题,并提出问题、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作出三角形的所有中位线(3条),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中位线,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分化了这节课的难点,并为下面找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作好了准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作图:先画ABC的一条中位线DE,过AB得中点作BC的平行线。因为线段的中点是唯一的,从而可发现这条平行线与中位线重合。这就证明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是平行的,这样做的同时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因为这个平行关系的证明采用的是“同一法”,学生初次见到,自然会产生疑问,“怎么作了平行线还证平行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就可以自然地接受了。这时再回头看刚才画出的图,利用平行关系,可得到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这样通过“回忆-----作图------设疑------探索------发现------论证”而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而且对教材中的论证方法有了较深的印象,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出来了,那么是否就只有这一种证法呢?引导学生观察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发现它实际上是线段间的倍分问题。在这之前,有关线段间的倍分关系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见过。能否把它转化成我们熟知的线段间的相等的问题?通过一个简易的自制教具,借助投影仪来演示,提出“截厂法”和“补短法”这两种添加辅助性的常用方法,通过演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两种方法的精髓所在。

下面再通过一个练习巩固定理的掌握,它是紧紧围绕定理而设置的。通过练习可以看到学生对定理掌握的程度,并要求学生认识三条中位线把三角形化成4个小三角形之间的全等关系,面积关系等。

学生做完练习,把教材中设置的例题投影在屏幕上,指导学生审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再请两位同学尝试着分析证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补充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证明过程由学生书写,然后,由我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推理习惯。另外,还配备了一道练习题,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做完后,我简单的讲评,并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应用的目的,这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课堂小组我是通过3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己理清这节课的知识脉络。

最后布置作业,所布置的作业是紧紧围绕着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的,通过作业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在课后可以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用“先学后导,当堂检测,分布突破,及时反馈”的“四维度”课堂教学模式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三维目标为主轴,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释疑为主导,以当堂检测为主线”的“四为主”教学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